听力障碍是一种先天性缺陷性疾病,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0.1-0.3% ,高危新生儿为2-4% ,现有听力障碍患者2004 万,每年约有3 万重度听障新生儿出生[1] 。新生儿听力筛查,意在早期发现新生儿、婴幼儿听力损失情况,实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的目的,并通过随访,发现一些迟发性耳聋患者,进行有效的干预。
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了,为什么还会有听力下降的情况呢?
原因在于:
01、听力筛查通过,不能排除孩子有迟发性听力下降的可能。听力下降可以出现于人的各个年龄段。遗传因素、疾病、耳毒性药物的使用等等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原本正常的听力出现下降,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听力下降的发病率是增加的。因此,听力筛查的“通过”只能反映筛查当时的现状,不能反映孩子一辈子的听力状况,更不能认为孩子从此就远离了影响听力的疾病。
02、听力筛查通过,可能会漏诊轻度听力下降、听神经 病的儿童。目前,我国采用的主要筛查方法是耳声发射(OAE)。这种方法操作简便﹑快速﹑无创,在产房内就可以实施,所以我国绝大部分医院都采用此方法。但它的局限性在于对听神经 病的儿童无法检出;另外对于轻度(26-40dBHL)听力下降检出率也不高。因此会出现一部分漏诊的情况。要说明的是这种局限性是技术本身造成,与操作无关。
03、听力筛查通过,不能排除孩子没有前庭导水管扩大。前庭导水管扩大是一个内耳解剖结构上的异常。前庭导水管扩大的患儿的听力表现可以是正常、轻度、中度、重度、极重度听力下降。听力筛查是无法检测听觉系统解剖结构上的异常的,因此新生儿有无前庭导水管扩大无法经听力筛查发现。此类新生儿出生时的听力筛查是可以通过的。
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只能代表当前儿童听力是正常的,并不能预知迟发性的听力损失。家长需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监测儿童的听觉语言发展情况,并及时对有高危因素的儿童进行听力学监测,确保迟发性听力损失被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干预,以减少对儿童各个方面的影响。
因为0-3岁的儿童是学习语言和交流能力的关键阶段,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听力损失,会影响儿童的行为、听觉和语言发育等。(《学龄前儿童迟发性听力损失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》,陈奕冰,2017)所以尽早发现迟发性听力损失,是儿童听力语言能力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。
孩子的听力确实不是小问题,可能影响的是他的一生。但遇到这种情况消极不是办法,应该积极地寻找对策。为孩子做好听力筛查及听力评估,尽快干预,配合医生和专业听力机构进行听力辅助,不要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,因听力问题造成孩子言语系统障碍。